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学天地 > 评论 > 正文

秦光华:多棱镜下的刑侦叙事

—— 浅析长篇小说《猫儿村轶事》的叙事张力

来  源:重庆作家网    作  者:秦光华    日  期:2025年7月11日     

近日,一部散发着翰墨香味儿的刑侦长篇小说《猫儿村轶事》搁放在我的书房案头,此书系中国作协会员、中国通俗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、重庆市渝中区作协原副主席、著名作家樊家勤所著,由中国科学文化影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。

樊家勤的《猫儿村轶事》以第一人称叙事构建起刑侦世界的立体图景,其叙事艺术在向度、维度与强度的交织中展现出独特魅力。小说以 “4.17”案为暗线轴,串联起跨国领养、车辆骗保、股市纠纷等多元案件,在渝江市刑警总队副支队长夏志明与刑警曾容霞的探案轨迹中,形成了多棱镜下的叙事张力场。

叙事向度:多线交织的认同构建

小说的叙事向度呈现出辐射状的认同结构。在故事层,夏志明与曾容霞构成的刑侦主体,始终以法律为坐标与案件相关者形成动态认同。处理荷兰夫妇领养案时,刑警既要面对跨国法律差异的专业壁垒,又要调和何秀平的不舍与杰姆夫妇的期盼,这种在制度刚性与人性柔性间的平衡,构建了基于共情的职业认同。而庄纪琪连环谋案中,刑警与凶手的对抗性认同则更为尖锐 :庄纪琪与姘头屈诗艳的冷酷算计,恰恰反衬出夏志明们对生命伦理的坚守。

第一人称叙事策略强化了叙述者与读者的契约式认同。当叙述者细致描摹奥运安保中氯气泄漏的惊险(仿佛看到了防毒面具的镜片上凝结着白雾,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尖上),或海地维和时的生存困境,读者通过叙述者的感官体验,自然代入刑警的职业处境,形成 “在场式” 的情感共鸣。这种向度设计使刑侦故事超越了案件本身,成为读者与职业群体对话的媒介。

叙事维度:主体建构的精神图谱

叙事维度在人物与创作主体的双重层面展开。夏志明的形象塑造呈现出 “硬汉” 外壳下的精神纵深:他在股票大厅调解薛经理纠纷时展现的商业敏锐,与海地维和中流露的思乡之情,共同构成刑警的多棱人格。曾容霞则打破性别刻板印象,其在姚祝旭殉情案中对世俗偏见的犀利批判(“多好的一对男女青年,就因世俗的观念,使他们无法摆脱,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”),显露出女性执法者的人文厚度。

创作主体通过案件谱系构建社会镜像。车辆骗保案揭露利益驱动下的道德失范,女博士梁灵梅殉爱案折射情感异化的现代病,这些案件如同多棱镜,将转型期社会的矛盾折射得淋漓尽致。隐含作者的价值立场始终清晰:当夏志明在连环案告破后,心情舒畅地走在大街上时,想起那句话 “希望你能配合我们,不然追究起法律责任来你是不好受的哟” ,实则是对正义永恒性的哲学伸张。

叙事强度:三重维度的共振效应

认知维度上,小说以案件为切口构建社会认知体系。跨国领养涉及的国际法知识、股市博弈中的金融逻辑、氯气泄漏处置的化工原理,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矩阵,使刑侦叙事兼具专业性与认知冲击力。

审美维度的感染力体现在细节叙事的穿透力。姚祝旭与刘正莲投江前紧握的红绳、梁灵梅遗书里晕开的泪痕、庄纪琪作案现场遗留的证物,这些意象将案件的残酷性与人性的复杂性具象化,形成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。

伦理维度的同化力最为深刻。夏志明们在每桩案件中践行的 “程序正义” 与 “结果正义” 的平衡术,实则是现代法治精神的文学演绎。当曾容霞对骗保案发出“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”的话语时,已然超越本案功能,成为对法治伦理的生动诠释。

《猫儿村轶事》的叙事艺术,本质是通过刑侦框架解构社会肌理。其向度的多元、维度的纵深与强度的共振,不仅让刑警群像跃然纸上,更使类型文学承载起观照现实、拷问人性的重量。这种叙事探索,为刑侦小说的文学性提升提供了颇具价值的范本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叙事创新并非对传统刑侦文学的全盘否定,而是以类型化叙事为基底,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与艺术重构,在保留刑侦故事紧张刺激节奏的同时,赋予其更具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辨的精神内核。这或许也为当下类型文学的突破发展指明了一条可行路径:唯有扎根现实土壤,深挖人性幽微,方能在类型框架内实现文学性与社会性的完美融合。

这部小说,与樊家勤的《警探神箭》刑侦长篇小说无论在叙事角度、环境描写、心理刻画、人物对话、悬念设置、矛盾冲突、主题挖掘等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大胆的、有益的探索,作为在重庆乃至在全国公安题材创作领域颇具实力的作家,我们寄希望他能创作出数量更多、质量更优的作品,为我国公安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 

作者简介:

秦光华,笔名绿洲、白云悠悠,研究生,1965年4月出生。中外散文诗研究会、重庆作家协会、重庆新诗学会、重庆散文学会会员,合川作协理事;重庆市合川区诗词学会副会长、三江诗社社长、《钟鼓楼诗报》总编。已有散文诗集、现代诗集、微型小说集、古风作品集、散文集问世。